水源地监控系统结构介绍

发布时间:2025-05-22

一、感知层:数据采集与设备控制

功能:通过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水源地的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参数,并对现场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。

一、核心设备

1、水质传感器

常规指标:pH 值、电导率、溶解氧(DO)、浊度、水温、氨氮、高锰酸盐指数等。

特定污染物:重金属、农药残留、藻类密度、大肠杆菌等。

设备类型:多参数水质监测仪、在线式重金属分析仪、蓝藻监测仪等。

2、水量监测设备

流量计:超声波流量计、电磁流量计。

水位计:雷达水位计、压力式水位计。

3、环境监测设备

气象传感器:风速、风向、温度、湿度、降雨量。

视频监控设备:高清摄像头、红外摄像头、无人机。

4、现场控制设备

智能阀门 / 水泵控制器:通过远程指令调节取水流量、控制排污阀开关。

自动采样器:按设定时间或触发条件采集水样,供实验室进一步分析。

二、传输层:数据通信与网络架构

功能: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,并接收平台层的控制指令。

通信方式:

1、有线传输

光纤网络:适用于距离较近(如 10 公里内)、对传输速率和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,抗干扰能力强。

工业以太网:通过电缆连接现场设备与监控主机,常用于厂区内局部区域的通信。

2、无线传输

4G/5G 网络:覆盖范围广,适用于偏远水源地(如山区水库),需部署 SIM 卡或物联网卡。

LoRa(远距离无线通信):低功耗、长距离(可达数公里),适合分散式监测点的数据汇聚。

卫星通信: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极端环境下(如荒漠、海洋),通过北斗卫星或 GSM 卫星传输数据。

3、边缘计算网关

对感知层数据进行预处理(如去噪、数据压缩),减少无效传输;支持协议转换(如 Modbus MQTT),适配不同厂商设备。

三、平台层:数据处理与综合管理

功能:对传输层的数据进行存储、分析、可视化,并实现设备管理、预警响应和系统配置。

核心模块:

1、数据中心

数据库:存储历史监测数据(如水质、水量、视频录像),支持时序数据库(如 InfluxDB)或关系型数据库(如 MySQL)。

数据清洗与建模:通过算法剔除异常数据,建立水质预测模型(如神经网络预测藻类爆发风险)。

2、可视化界面

GIS 地图: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水源地位置、监测点分布,实时显示水质参数空间分布。

仪表盘:以折线图、柱状图展示关键指标趋势。

3、设备管理系统

监测设备状态,自动生成维护工单。

远程配置设备参数。

4、预警与报警模块

设定水质指标阈值,支持短信、邮件、APP 推送等多渠道通知。